在国家“十四五”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纵深推进之际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等“五篇大文章”的战略部署。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有力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,成都市政府主导实施“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”民生项目,经公开招标程序,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成功中标承保服务。该项目以“政府指导+专业运营+社区落地”模式构筑普惠养老安全网。截至2025年3月,该项目已覆盖全市11个区县151.6万老年群体,成为金融业深化供给侧改革、助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创新实践。
当金融“专业力”遇见服务“零距离”
“政府补贴让保险‘零门槛’,但服务绝不能‘打折扣’。” 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通过政企协同构建起三级服务体系,前端依托政府专项资金支持,中端企业配套组建专项服务团队,通过自建、与社区共建模式在全市铺设超100个基层服务站,形成“报案-理赔-咨询”15分钟响应圈;后端打通基本医疗保险、养老机构责任保险的理赔数据共享平台,在客户授权情况下实现信息互通,既减轻材料提交的繁杂手续,也大幅提升理赔效率。不仅如此,针对高龄、特困群体设立“优先服务通道”,对失能老人推出“理赔材料上门取、赔款手续床边办”服务;在近郊高风险区域开通24小时“极速理赔专线”,确保48小时内完成赔付闭环;95519服务热线增设"银发专席",为老年客户提供便捷报案、咨询服务。
“摔伤住院第二天,社区专员就带着材料来医院了。”双流区98岁的李爷爷家属至今难忘那份温暖——1.2万元理赔款48小时内到账,李爷爷家属特意送了“保险呵护万家康”锦旗。成华区特困老人张奶奶的儿媳王女士感慨:“社区手把手帮办手续,3天就拿到钱,这份保障让在外打工的子女心里踏实。”
当金融“专业力”遇见社区“烟火气”
如何让保险条款“说老人听得懂的话”?中国人寿财险成都中心支公司针对老年人“看不懂、怕麻烦”的痛点,创新推出适老化服务组合。公司印制了10万份放大字体的《保险明白卡》,制作方言版政策解说短视频在社区滚动播放。“住院每天补贴30元,一次最高2700元”,78岁的刘婆婆戴着老花镜,指着宣传单对邻居说,“这些数字实在,讲得明明白白!”
服务创新不止于纸面,更在街头巷尾落地生根。中国人寿财险成都中支联合社区开展126场街道培训会,培养出既懂政策又通人情的“银发服务专员”队伍,让社区网格员变身“保险明白人”。成华区服务专员小张为独居老人定制“每月上门唠家常+查隐患”服务,发现王大爷家卫生间地砖打滑,当即协调社区加装防滑垫。“他们比亲闺女来得还勤!”老人赞不绝口。
在锦江区牛市口服务中心,65岁的陈阿姨拿着理赔单感叹:“以前觉得保险复杂,现在服务站就在家门口,专员讲得清楚、办得利索。”这种“政策有温度、服务有精度”的模式,正是国务院《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中“强化老年群体金融服务”要求的生动体现。
当金融“专业力”遇见服务“多维度”
除了基础保险保障服务之外,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正努力打造覆盖“防风险、保安全、送温暖”的多维度服务体系。通过联动当地社区医院、体检中心建立季度巡回机制,在全市社区轮流开展血压血糖筛查、用药指导等义诊服务,推动风险预防从“事后理赔”转向“事前干预”转型。针对老年人居家高频风险,创新打造“线下安全课堂+线上直播沙龙”双模式,围绕防滑处理、急救技能等实用知识开展“银龄安全必修课”系列讲座。结合春节、中秋等传统节日定制“保险送温暖”专项行动,为参保老人配备包含适老化用品、健康礼盒的慰问包,并配套提供上门探访、代办服务等增值关怀,让保险从纸面条款变成暖心的陪伴。
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,政企协同的“保障网”日益紧密。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将持续深化“蓉城样本”建设。通过这种“政府主导、企业发力、群众受益”的创新实践,为应对“银发社会”挑战筑牢风险防护网,让普惠金融的暖意浸润至千家万户。